带娃出门时,你有没有过这样的尴尬:前一秒还乖乖巧巧的小家伙,下一秒突然对着同伴的胳膊咬下去,留下一圈清晰的牙印?或是自己抱着娃时,他冷不丁就对着你的肩膀“下口”,疼得你倒吸凉气,他却一脸无辜地看着你。
“孩子咬人”几乎是每个家长都会遇到的育儿难题,尤其是1-3岁的宝宝。多数家长的第一反应是厉声制止:“不许咬!”甚至象征性地打一下宝宝的嘴巴。可结果往往是,宝宝要么哭闹不止,要么下次照咬不误。
其实,宝宝咬人并非故意“捣蛋”,背后藏着他们难以言说的需求。想让孩子真正告别“咬人”,就得先读懂这两个核心原因。
1岁左右的宝宝正处于“口欲期”,这是他们认知世界的重要方式。此时的宝宝会把能拿到的一切东西都往嘴里塞:玩具、衣角、自己的小手,甚至看到别人的胳膊、脸蛋,也想“尝一尝”。
对他们来说,嘴巴是比手更灵敏的“感官器官”——通过咬、舔、啃,能感知物体的软硬、冷热、味道,从而建立对世界的认知。就像大人用手摸东西判断质感一样,宝宝用嘴巴“探索”本是正常发育的表现。
展开剩余70%如果这个阶段家长过度干预,比如宝宝一咬东西就被制止,甚至强行把物品从他嘴里拽出来,口欲期的需求得不到满足,这种“用嘴探索”的欲望就会被压抑。等到稍大一些,他们可能会通过咬人来“补偿”这种未被满足的需求。
• 给宝宝提供安全的“咬胶玩具”,让他通过咬玩具满足探索欲;
• 保持宝宝能接触到的物品干净卫生,不必过度阻止他用嘴巴“认识”世界;
• 当宝宝咬到你的时候,别大喊大叫(这可能会让他觉得“有趣”),可以平静地把他的头轻轻推开,同时递上一个咬胶,用行动告诉他:“咬这个更合适哦。”
2-3岁的宝宝开始有了自我意识,情绪也越来越丰富:想抢玩具时的着急、被拒绝时的委屈、玩得太兴奋时的激动……可他们的语言能力还没发育成熟,往往“心里有话却说不出”。
比如,当别的小朋友抢走他的积木时,他想说“这是我的”,却只能支支吾吾说不出完整的句子,情急之下,就可能通过“咬人”来表达“别碰我的东西”;或者玩游戏时被推了一下,想表达“你弄疼我了”,却找不到合适的词,只能用咬人来“反击”。
对宝宝来说,咬人是最直接的“情绪出口”——不需要复杂的语言,一口下去,既能释放情绪,又能让对方“明白”自己的态度。这种“简单高效”的方式,会让他们在情绪激动时本能地选择咬人。
应对小技巧:
• 帮宝宝“翻译”情绪:当他咬人后,蹲下来抱抱他,用简单的话替他说出感受,比如:“你是不是因为玩具被抢走,有点生气呀?”让他知道“原来这种感觉叫生气”;
• 教他替代表达:告诉宝宝“咬人会疼,我们可以说‘请还给我’”“如果不舒服,你可以说‘别碰我’”,并在日常生活中反复示范,帮他积累表达情绪的词汇;
• 提前预判情绪:比如看到宝宝和同伴抢玩具时,及时介入引导:“你们可以轮流玩,先给宝宝玩5分钟,再给你玩,好吗?”避免情绪升级到“必须用咬人解决”的地步。
告别“咬人”,关键是“理解”而非“制止”
说到底,宝宝咬人更像是一种“信号”,要么是在说“我想探索世界”,要么是在喊“我需要帮助表达”。家长与其纠结于“怎么让他不咬”,不如先学会“为什么他会咬”。
当我们用耐心接住宝宝的需求,用温柔的方式引导他用更合适的方式探索和表达,他自然会慢慢明白:原来不用咬人,也能被理解、被看见。
下次宝宝再咬人的时候,试着深吸一口气,先问问自己:“他是不是有什么需求没说出来?”比起一句冰冷的“不许咬”,一个理解的眼神、一句贴心的引导,才是帮孩子告别咬人的“金钥匙”。
毕竟,每个“咬人”的宝宝背后,都藏着一个渴望被读懂的小灵魂啊。
发布于:广东省联丰优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