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︱陆弃
当欧洲车企高管还在为特朗普是否会落下“关税大棒”而忐忑时,真正的危机早已悄然展开,并不等人。美国总统再度展现出他“交易艺术”的老把戏,把关税决定推迟至8月1日,看似给欧洲争取了喘息空间,实则是将其推向更深的不确定性泥潭。欧盟现在面临的,不仅是特朗普的交易牌局,更是来自东方的技术冲击和自身体系性衰退的沉重夹击。
过去三十年,德国豪华车横扫全球,在中国赚得盆满钵满。然而这个黄金时代似乎正在走向终结。中国不再是德国汽车的提款机,而变成了直接竞争者。不仅比亚迪、蔚来、理想、小鹏正在全力向欧洲高端市场挺进,更重要的是,中国车企不仅以远低于德系车的价格入场,还打出了智能化、电动化、供应链自主的组合拳。当一个五折的中国豪车能提供比奔驰更智能的座舱、比奥迪更丝滑的动力体验、比宝马更贴合年轻人的交互逻辑时,欧洲车企靠品牌情怀维系的旧世界秩序正在迅速瓦解。
福布斯和华尔街日报的报道披露,欧盟在对美谈判中立场被动,只能在“非常有利于美国”的协议与“彻底不可预测”的对抗之间二选一。这就像是在燃烧的战场上争论午饭吃什么,早已失去主动权。更具讽刺意味的是,欧盟竟然设想用出口信贷体系来补贴其在美工厂对美出口,这种应急补救式的政策思维,无异于饮鸩止渴。依赖美国市场维系现金流,依赖中国市场维持利润空间,这种双重依赖的结构在当前全球地缘与产业分裂趋势下,简直是对战略安全的自我解构。
展开剩余65%更严峻的现实是,欧洲车市本身已经步入结构性萧条期。数据显示,西欧2025年的轿车和SUV销量将维持在1500万辆的低位,较新冠前减少近200万辆。德国、法国、意大利、西班牙这些传统汽车强国的消费力不增反减,根本不是关税谈判能左右的问题。BMI公司甚至预判,德国销量将再度下滑1%,这对一个依赖汽车工业撑起近五分之一经济体量的国家来说,是系统性风险的预兆,而非单一周期的回调。
于是问题浮出水面:欧洲车企真正的敌人,并非特朗普,也非某一项关税政策,而是他们自己不愿承认的结构性落后。在电动化转型上,德系车的脚步始终滞后于中国和美国。在智能化技术上,从自动驾驶到车机系统,从算法到芯片,欧洲没有一项技术是领先的。在电池技术上,德国的固态电池项目喊了多年仍在PPT阶段,而宁德时代、比亚迪早已批量量产刀片电池、磷酸铁锂电池,重塑行业标准。欧洲车企一边喊着“要做最后的燃油捍卫者”,一边又被迫推出东拼西凑的新能源车型,无论对外宣传还是对内研发,充满被动和迟疑。
过去德国依赖“工业4.0”叙事主导全球制造话语,如今这套话语在全球分裂趋势下显得苍白无力。慕尼黑经济研究所的数据显示,德国汽车行业企业景气指数已连续三个月下滑,从5月的-31.7降至6月的-32.2。在这种氛围下,哪怕美国不加税,哪怕中国市场维持开放,欧洲车企也无法逃脱长期增长乏力、技术路径混乱和高成本拖累的宿命。
再看中国车企的全球攻势,显然已经超出了传统出口范畴。比亚迪在匈牙利投产,蔚来在德国设立换电站,小鹏与大众合作开发平台,哪一项不是战略级的“登陆”行动?这些企业并非仅仅将欧洲视为市场,更是视为验证产品、提升品牌、对冲国内内卷的战略要地。而欧洲的回应却是层层设限、频频阻挠,一边高呼“公平贸易”,一边在WTO之外建立技术壁垒。这不是战略自信,是焦虑下的战术性保守。
从更大的背景看,欧洲如今正在经历能源转型阵痛、货币政策紧缩、社会福利负担沉重等一系列挑战,哪一样不是吞噬中产购买力的隐性猛兽?融资成本走高,供应链重构,消费者信心低迷,政策频繁摇摆,欧洲车企面临的已不仅是“未知的已知数”,而是一连串“未知的未知数”。当华尔街、瑞银、汇丰等投行纷纷在报告中警告“别对车企前景抱太大希望”时,资本的脚步也在悄然调转。
可以预见的是,在关税战、技术战、市场战三线开火的大背景下,欧洲车企如果仍沉溺于“谈判能解决一切”的幻想,只会失去最后的调整窗口。既然中国车企已经具备与德系平起平坐甚至反向溢价的实力,那欧洲的品牌光环还剩下什么?情怀不等于产品力,传承也不能当作护城河。面对智能化浪潮,若没有技术反超的勇气和产业革新的战略,曾经引领全球的汽车强国,也可能成为被时代抛弃的遗产。
发布于:江苏省联丰优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